拆除资质取消了吗?新政助力行业更规范高效!
栏目: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:2025-07-10
拆除资质取消了吗?新政助力行业更规范高效!拆除资质取消了吗?政策解读与行业作用分析近年来,伴随"放管服"改革的深入推进,建筑行业资质治理政策频繁调整,其中"拆除资质是否取消"成为业界热议话题。我们将系统梳理相关政策演变,分析当前资质治理现状,并讨论其对行业进步的深
拆除资质取消了吗?新政助力行业更规范高效!

拆除资质取消了吗?政策解读与行业作用分析

近年来,伴随"放管服"改革的深入推进,建筑行业资质治理政策频繁调整,其中"拆除资质是否取消"成为业界热议话题。我们将系统梳理相关政策演变,分析当前资质治理现状,并讨论其对行业进步的深远作用。

一、拆除资质的历史沿革与政策变迁

我国建筑行业资质治理制度始于20世纪80年代,拆除工程作为特种作业长期实行资质许可。2014年《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》明确将"爆破与拆除工程资深承包资质"分为一级、二级两个等级,要求企业具备相应技术人员、设备条件和工程业绩。

2020年住建部发布《建设工程企业资质治理制度改革策划》,提出大幅压减资质类别和等级。2021年6月国务院《对于深化"证照分离"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进步活力的通知》明确取消"爆破作业单位许可证"等多项审批,但未直接提及拆除资质。这种政策表述的模糊性,导致业内对拆除资质存废产生不同解读。

二、当前拆除资质治理的真实状况

经核实住建部最新资质目录(截至2023年12月),"爆破与拆除工程资深承包资质"已从资深承包资质序列中移除。但需注意三个根本点:

1. 资质取消不等于监管放松:拆除作业被纳入"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资质"承揽范围,同时受《安全生产法》《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治理条例》等法规约束。

2. 地方执行存在差异:部分省份仍保留地方性拆除作业备案制度,如江苏省要求拆除工程需向住建部门报备施工策划。

3. 特种作业仍需许可:涉及爆破拆除的,仍需按照《民用爆炸物品安全治理条例》取得公安机关核发的《爆破作业单位许可证》。

三、资质取消背后的政策逻辑

此次改革体现"宽进严管"的治理思路:

市场化导向:减少行政壁垒,允许更多市场主体参与竞争。住建部数据显示,资质压减后新成立建筑企业同比增长23%,其中包含大量中小型拆除工程团队。

责任主体明确:将安全责任压实到建设单位,要求其抉择具备技术能力的施工单位。北京市2022年出台的《房屋建筑拆除工程安全治理规范》明确建设单位负首要责任。

事中事后监管强化:通过"双随机一公开"检查、信誉评价等手段建立新型监管体系。全国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已收录2.1万家拆除工程企业信誉信息。

四、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

市场机遇

• 降低准入门槛后,旧城改造、工业遗址拆除等领域涌现新商机。据统计,2023年全国拆除工程市场规模打破5000亿元。

• 技术创新加速:无资质束缚下,机械拆除、静力破碎等新技术实施率提高30%。

行业挑战

• 价格战加剧:部分地区拆除工程报价下降40%,利润率压缩至5%-8%。

• 安全危险上升:应急治理部数据显示,2023年拆除工程事故数同比增加12%,其中80%发生在无传统资质企业。

• 资深人才短缺:原有资质体系培养的技术人员面临技能升级压力,BIM拆除模拟、环保拆除等新技能需要激增。

五、企业的应对策略建议

资质过渡期应对

1. 及时办理施工总承包资质增项,建议至少取得二级资质以承接中型拆除项目。

2. 建立技术标准体系,参照《建筑物拆除工程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规范》完善内部治理制度。

核心竞争力构建

• 进步特色技术:专注历史建筑保护性拆除、危险构筑物解体等细分领域。

• 加强设备投入:配置抑尘车、液压剪等环保设备以顺应更高监管要求。

• 培养复合人才:既懂传统拆除工艺,又掌握数字化建模技术的团队更具优势。

六、未来监管态势展望

行业治理将呈现三大方向:

信誉监管深化:住建部正推进"互联网+监管"系统建设,未来企业安全记录、履约状况将直接作用市场准入。

标准体系完善:《建筑拆除工程碳排放计算标准》等新规范正在制定,绿色拆除将成为硬性要求。

保险机制创新:深圳试点"拆除工程安全生产责任险",通过市场化手段分散危险,预计2025年前将在全国推广。

拆除资质的取消本质是建筑业监管方式的转型升级。企业在享受市场准入便利的更需建立以技术、治理和信誉为核心的新型竞争力。伴随《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策划(2024-2026年)》的实施,行业将逐步走向"资质弱化、能力强化"的高质量进步阶段。唯有主动顺应变革,方能在行业洗牌中把握进步先机。

在线客服